爱体育-精湛技艺!欧洲国家队风采依旧
校友简介:薛亚明,1964年从原石桥铺中学初中毕业,考入重庆一中;高中毕业后,上山下乡做了知青;恢复高考后,考入原西昌师范专科学校,毕业后在西昌冕宁县师范学校任教;调回重庆后,在重庆针织总厂子弟校任教;1996年,调入重庆市111中学,负责数学教学工作,曾任副校长一职;2002年退休。
华龙网8月21日13时50分讯(刘铖铖) 多年来,薛亚明和初中老同学聚会的时候,郑运瑜老师的事迹都是绕不开的话题。有同学对郑老师高超的教学艺术津津乐道;有同学回想起郑老师对家境贫寒学生的热情帮助……情到深处,进入古稀之年的同学们甚至声泪俱下、失声痛哭。2009年,郑运瑜老师因病离世,她的学生们痛惜万分。
今年是渝高中学建校六十周年,也是郑老师诞辰八十周年,薛亚明和老校友联谊会的同学们正忙着制作一本郑运瑜老师纪念册,作为献给恩师、献给学校的一份礼物。“郑老师离世多年,学生至今还很想念她。”薛亚明说,郑运瑜老师崇高的思想品质,精湛的教学技艺,完美的人格魅力深入了每个学生的内心。
精湛的教学技艺 挖掘知识的生活内涵
郑运瑜老师生前照 渝高中学供图 华龙网发
梳齐耳短发,戴白边眼镜,穿一身灰蓝色的布衣服,白皙的脸庞上有着被阳光暴晒后留下的浅褐色雀斑,这是同学们记忆中郑运瑜老师的模样。郑老师教薛亚明的数学和物理两个学科,几何课是初中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,学校流传着“几何几何,叉叉角角;老师难教,学生难学”的顺口溜,但对薛亚明来说,数学是他的强项,也是他最爱的学科,“这与郑老师的教学密不可分”。
初二时,薛亚明参加数学竞赛,由郑老师负责出初赛题和复赛题,而复赛题的最后一题需要运用勾股定理解答,超出了初中生的学习范围,薛亚明却解出来了,在竞赛中获得第一名。考试结束后,郑老师诚恳地对薛亚明说:“是我出错了题目,你居然能够做出来,真的很高兴。”薛亚明对此事记忆犹新:“那时的竞赛完全是为激发学习兴趣,老师推心置腹地鼓励我,触动了我的内心”。 从那以后,薛亚明对数学愈加着迷。
“讲台上的郑老师,条理层次清晰,逻辑推理谨严,语言表达准确,同学们跟随郑老师精心绘制的几何图形,迅速调动大脑思维进入数学领域。”薛亚明的老校友庞国义,在纪念册中这样写道,郑老师在板书中用图表显示推证过程,教会学生把图示转化为文字叙述,举一反三,论证解答。写了又擦,擦了又写,每节课后,白色的粉笔灰总是沾满了她的头发眉梢和她那灰蓝色的布服。
郑老师还常把书本上内容与日常生活有机结合,不失时机地给学生们传输知识。星期天,郑老师自己动手生发炉子做饭时,她就对路过的学生分析:炉桥与地面距离要多高才能使氧气畅通进入,使煤球充分燃烧?火焰与锅底的距离要多高才能达到能量转换的最佳效果?
有一次,一位女学生不小心碰到了郑老师搁在食堂路边的热水瓶,水瓶“砰”地一声炸裂了,这个女生以为惹了大祸,紧张得不知所措。郑老师见状急忙赶上前来,焦急而亲切地问她:“烫到你没有?水瓶坏了就算了。”得知学生平安无恙后,她提出一个问题:为什么盛满开水的水瓶容易爆炸?接着运用物理常识把原委讲解了一遍。
“无论是哪个年级,无论是男生女生,无论是好学生还是"坏"学生,凡是接受过郑老师教诲的学生都不会忘记她。”庞国义写道,郑老师是一位敬岗敬业、为人师表的好老师,她真正配得上“人民教师”的光荣称号。
慈母般关怀 为学生创造“奇迹”
“一些教师往往喜欢在成绩好的学生身上下功夫,以便显示自已的教学业绩,而郑老师多年来满腔热情不遗余力地关爱贫困学生,悉心教育感化顽皮学生,全力辅导鼓励学习困难的学生,那一件件往事感天动地。”薛亚明说,这些往事,同学们一起回味了五十多年,一直是影响和鼓励大家成长进步的正能量。
万吉群是原石桥铺中学1964级4班的学生,也是老校友联谊会的一员。在石桥铺中学读书时,她住在二郎,步行至学校需一个多小时,每天早上五点钟起床,煮好一家人要吃的稀饭后,再装一些在一个大瓦罐里,边走边吃去上学,仍旧免不了要遭迟到。
有一次万吉群起来晚了,慌慌张张赶到学校,郑老师已经开始上课了,万吉群站在教室外面听课,郑老师在黑板上画图时,转头的时候发现了她,郑老师立即转身走到教室门口,叫万吉群进教室里坐着上课,并说以后迟到了就直接进来,还宣布家住二郎的同学允许八点钟到校,以后凡是她上课,一律不关教室的门。
由于当时家里实在太困难,万吉群无法继续上课完成学业,为解决家里缺煤生火煮饭的问题,她不得不辍学,到中梁山一带去拣煤渣。“尽管我是那样的留恋学校,那样的不情愿,但生活迫使我不得不离开学校。”万吉群说,一个多月的时间,她常常想起校园生活,想起慈爱的郑老师,她有点不甘心。
按照学校规定,迟到旷课达到三分之二就没有资格上学了,当时的万吉群已经绝望了。让万吉群没有想到的是,郑老师奇迹般地出现了,老师来到了二郎,找到她的家,找到她的父母,力劝父母同意让自己继续上学。万吉群的父母被郑老师的热情所打动,他们宁愿自己多吃苦,多受累,也要保证万吉群继续上学,这一决定改变了万吉群的命运。
万吉群回到了熟悉的校园,拿起久违的书本,坚持一边帮助家庭克服生活困难,一边努力学习完成初中学业。在初中升高中的考试中,她的数学成绩得了99分,被重庆二中录取,还当上了数学课代表。“对这个几乎失学的农家孩子来说,真是创造了一个自身的奇迹。”万吉群说。
郑运瑜老师生前和学生合影 前排左起第一人为郑运瑜老师 渝高中学供图 华龙网发
“学校真的聚集了一大批有能力、有水平的老师,郑运瑜老师只是其中的典型代表。”薛亚明说,他们这一批学生毕业以后,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积极进取,勇于奉献,这和学校的老师言传身教很有关系。“我今年70岁了,回忆起来,在原石桥铺中学的学习经历,对我一生的影响都特别大。”薛亚明笑着说。
评论留言
暂时没有留言!